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战国 曾 盛酒器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 高124.5厘米、口径48.4厘米 此缶盖上有4个环钮,盖用环链扣在肩上的龙形拱钮上。腹部有4个环钮,大概是供移动时捆绑绳索所用。缶的颈和下腹部饰有蟠虺纹组成的蕉叶纹,其上为3匝蟠虺纹,颈部有“曾侯乙乍持,用冬(终)”的铭文,表明它是曾侯乙王室所用的大型储酒器。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铜缶,也是战国时期最大的铜器。 ...
战国 楚 盛器 1957年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北小刘庄出土 高14厘米,口径11.8厘米 这件青铜奁造型美观,器形似笔筒,口微侈,直壁向内斜收,通体镂空装饰变形兽纹,器底设三蹄形足。奁是古代盛放梳、镜之类化妆用品的盛器。此器口大底小,而且通体有镂空纹饰,有学者认为可能另有他用。镂空透雕是楚国传统的青铜工艺之一,多用于青铜镜、青铜奁、青铜杯等器物,甚至许多大型器物也用这种工艺装...
战国 照面用具 直径23.2厘米、边厚0.6厘米 这件青铜镜为桥形小钮,地纹是细密的云纹和叶纹,主体纹饰是钮周围均匀分布的6个“山”字纹。“山”字纹是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青铜镜装饰纹饰,有三山、四山、五山、六山几种,统称为山字镜。从北方的燕国到南方的楚国,都出产山字镜,以楚墓出土的最多。山字镜以四山镜最多,其次是五山镜、三山镜、六山镜,这样大的六山镜则十分罕见,为六山镜中的最精...
战国 楚 照面用具 1976年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战国墓出土 直径20.5厘米 这面铜镜是由银白色镜面和镂空透雕的镜背合体而成,小环钮可穿带,钮外为镂空的蟠螭纹,屈曲联结,靠外缘有一圈镂室的菱形纹,精美异常。楚国青铜铸造业发达,出土铜镜数量多,样式繁复,花纹美观,铸造精工。楚国铜镜分方形与圆形两种,但以圆形镜为多。战国楚式镜一般背面的钮较薄,多作三弦纹钮。 这件青铜镜由...
战国 秦 照面用具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 直径10.4厘米 这件青铜镜为桥形方钮,背面以细线勾连纹为地,上有两位勇猛的武士左手持盾,右手握剑,各自面对一个凶猛的金钱豹作斗兽状。全镜制作精湛,是战国时期秦国青铜镜中的佳作。 秦是战国时期地处西陲的大国,疆域自今甘肃东南沿渭河到达今陕西腹地,都雍(今陕西凤翔),后迁泾阳(今陕西泾阳北)、栎阳(今陕西富平北)...
战国 秦 兵器 1957年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塘秦墓出土 长21厘米 此戈胡上四穿,内上一穿,内两面有铭文,一面刻“四年相邦吕工寺工龙丞”,另一面刻一“可”字。“相邦吕”即秦相国吕不韦,“四年”即秦始皇四年(公元前243年)。秦始皇在公元前247年即位时才13岁,政事由相国吕不韦执掌,此戈就是这个时候铸造的。 此戈援略弧弯,胡较长。胡上有4穿,内上有1个长条形穿。内部刻有...
元 采自王祯《农书》 搅车又叫轧车,是一种棉花去籽工具。车上安装二轴,用手摇动,二轴向相反方向转动。二轴中间喂入棉花,互相挤压,棉籽被挤出而落于内侧,净棉从二轴间通过,落于外侧。搅车结构虽然简单,但因采用了正反转动挤压与曲柄传力的原理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元 公元1287年-1350年 1959年在西藏自治区萨迦寺内发现 纵31厘米、横21.8厘米 此宝钞是一张元朝时期的纸币,用桑皮纸印刷,纸色深灰,所以当时被称为“楮币”。宝钞最上方通栏正楷横书“至元通行宝钞”六字,两端饰以火焰宝珠。栏下版面四边为纹饰,中间分为上、下两栏,上栏中央横书“貮贯”二字,字下有两贯钱纹。左右分别刻有八思巴字译写汉文的“至元宝钞”、“诸路通行”,文下则各...
战国 燕 盛酒器 1957年北京市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出土 高70厘米、口径20厘米 此壶为泥质灰陶,陶胎呈深灰色,平盖,颈部四周有对称兽耳和兽面衔环铺首各一对,从颈到腹为上方下圆形式,器身贴格状宽带成四开光,朱绘云纹和变形蟠螭纹,造型优美,是战国陶器的珍品。燕国类似的彩绘仿铜陶器在燕上都(今北京市西南)、燕下都(今河北省易县)周围多有发现,这也正是燕国墓葬的一个特点。
宋 绢本设色 纵49.2厘米、横31厘米 此图绘雪景。左侧山崖高峻陡峭,树木苍郁,枝叶茂盛。远山如带,朦朦胧胧。山崖脚下有一处院落;柴门紧闭,茅屋旁青竹丛茂,一人临窗坐读。左侧下部的“李嵩”、“李宗成”名款均是作伪后添。这幅绘画布景严整,山石用大斧劈皴,从时代风格看是北宋末南宋初的作品,从个人风格看是李唐画法,但皴擦零乱,缺乏严正秀润,系宗法李唐者而非李唐真笔。李唐是宋徽宗时画院...
战国 韩 盛酒器 传1927年河南省洛阳市金村古墓出土 高46.5厘米、口径14.8厘米 铜壶盖四周出6莲瓣,器身有5道蟠螭纹,中间以凹下的环带相隔。该壶颈部有铭文23行50字,内容是令狐君的嗣子铸壶的颂辞。令狐在今山西省猗氏县西南。战国初晋封其大夫于令狐,称令狐君。 该青铜壶分壶盖和器身两部分。壶盖上有镂空的六莲瓣状捉手,下有子口以纳入壶身中。壶身侈口,束颈、溜肩、...
明 高4.6厘米、口径19.8厘米、底径12.2厘米 蓝釉单色釉是钴釉的成色,最早在唐三彩中已经呈现,曾偶见单色蓝釉的三彩器。元代则有了真正的单色蓝釉瓷器成品。明代宣德时期,蓝釉瓷器已较为流行,称为“霁蓝”或“祭蓝”。它与“甜白”、“祭红”一样被后人誉为宣德瓷器中的上品。蓝釉的特点是色泽凝重,釉面不流不裂,色调均匀一致。它是在高温条件下一次烧成的,其装饰形式有暗花、划刻花纹,也有用金彩...
战国 韩 兵器 1971年河南省新郑县白庙范村出土 通长25.2厘米、胡长11.2厘米 戈内上有铭文“(郑)右库”,郑即战国韩的首都新郑(在今河南省新郑县),“右库”是当时韩的一个制造、贮藏武器的部门。韩在春秋时是晋国的一个大夫,后来逐渐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政治势力,参与瓜分晋国,其后不断向外扩张,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“诸侯”,成为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强国。韩的疆域在今...
战国 魏 车辕饰件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出土 高8.8厘米、长13.7厘米、管径4.8厘米 这件青铜䡇呈马首形,其头、颈错金饰卷毛纹、鳞纹,制作精美,是战国时期错金银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。魏在春秋时代是晋国的一个大贵族,后来逐渐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。公元前471年,韩、赵、魏三家消灭其他势力瓜分晋国(史称“三家分晋”),公元前403年魏被周威烈王册封为“诸侯”,成...
清 高31.3厘米、口径25.1厘米 这件瓷尊是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,敞口,短颈,丰肩,鼓腹,腹下部内敛,肩颈之间雕贴一对白色的展翅剪尾燕子作为耳。外壁施霁青色釉,以金彩绘蕉叶、缠枝花卉等纹饰,近足部饰粉彩仰莲纹及联珠纹。外底有青花篆书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六字款。此尊需多次入窑和施彩,制作集雕、贴、凸压之大成,工艺高超。霁青色象征河清,燕子与“晏”谐音,整件器物蕴含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